【开栏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与《人民论坛》共同开办“文艺评论”栏目,刊登文艺名家、知名文艺评论家对文艺界热点事件、现象和人物的评论性文章。
【摘要】在全球化语境中,我们传播中国文化必须通过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融汇,思想与思想的互动,让对话双方能够在交流中撷英咀华。文艺工作者应该在内外联动的大好格局和形势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弘扬好中华文化,让世界触摸中华文化的脉搏,感知当代中国的发展活力,从而塑造出文明大国形象、负责任大国形象和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关键词】文化自信 文艺工作者 雕塑艺术
【中图分类号】G125【文献标识码】A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存方式和价值体系。一个民族必须依靠文化来传承意义与价值,维系信仰与态度,实施守成和变革。文化,蕴含民族发展的核心理念和思想基因,决定民族的生活态度,它塑造了民族的集体人格,确立了民族的价值观念,表达了民族的最高理想,成为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根基。深厚博大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生机勃勃的创新文化以及追梦逐梦的当代文化,交错纷呈,融会贯通,推动着人类文化不断地发展前行。
中国文化在交流互鉴中保持旺盛生命力
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拥有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和而不同、诚信自省、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诸多优秀品质。如此卓越灿烂的文化,让每一位中国人都心生坚定的文化认同,树立强大的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从诞生到成长发展,再到繁荣强盛,一路走来,很大程度上就源于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豪感。然而,任何富有生命力的文化,都离不开与其他异质文化的交流互鉴,只有不断与外来文化进行激荡碰撞并加以吸纳融汇,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中国文化历经劫难却依然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就是因为中华文化一直在自我创新。近代以来,中西文化交融并推动社会转型,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包容品质体现得更加突出。掌握西方科学方法论之后的中国文化,同样不乏严密的逻辑性,它与传统结合,酝酿出更加全面、立体、严谨的复合性特征。
随着文化全球化趋势日益发展,各种文化思潮相互影响。文化从内在意义上推动国家的健康发展,正是当下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趋势。实践证明,在伟大中国梦由蓝图逐步变为现实的过程中,文化的重要性尤为突出。习近平总书记已经把发展文化提高到了关乎民族复兴的新高度,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鉴于此,中国的和平崛起对世界而言也是福祉。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就曾经指出,中国人的“融合与协调的智慧”最适合人类未来的发展走向。因此,中国文化理应成为当今世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播中国文化,就是要适应世界发展的需要。
对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而言,传播中国文化必须通过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融汇,思想与思想的互动,让对话双方能够在交流中撷英咀华。我们要找到普遍性、国际性的文化共识框架,把本民族的美好价值发掘出来,将经过现代性洗礼的中国新思想、新文化回馈给世界。我们还要努力创造一种建立在自己经验之上的既能解释自己,又能让他人了解并理解的知识体系。总之,对外传播中国文化,不仅要解释当代中国所进行的伟大实践,还要将当代中国和世界眼中的历史中国进行清晰、合理的逻辑梳理,以国外受众能够理解的方式和语汇,介绍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阐释中国道路和发展模式,让全世界都能从中华文化中看到理性的力量,感受审美的魅力,引起价值的共鸣。
艺术传播是塑造和提升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
吴为山雕塑作品《睡童》
在各种跨文化传播语境中,艺术的传播最富有直接和高效的特性,是塑造和提升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以自身经验为例,我早年的雕塑作品《睡童》,曾获得英国皇家雕塑攀格林奖。之所以能得到西方同行的认可,是因为它反映了最普遍的童性,西方观众欣赏和理解它没有任何文化障碍。荷兰女王贝娅特丽克丝评价此作品时就曾说:“通过塑造儿童,发现并升华了童性,这体现了人类对童年的一种真实感情。”几十年来,我通过立像、办展、演讲等方式,尽己所能向世界传播中国艺术和中国艺术家的理念、思想。立像,即为先贤立像。目前为止,我已经创作了一系列近500尊人物塑像,以树时代丰碑。其中的老子、孔子等代表作品已立于世界多个国家。办展,是要通过对古代和现代一脉相承的作品展览,完整地展示中华民族美的历程,使世界感知这个民族前进的步伐。演讲,要从语言文字道出一个有意味的中国故事。而通过上述方式传播中华文化时,我的经验又可以总结为:一张脸、一颗心、一个魂。所谓“一张脸”,指的是中国文化的面貌。这是辨识度很高的脸,是在世界潮流中,体现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脸。所谓“一颗心”,指的是一颗包容、真诚、温厚的心。所谓“一个魂”,指的是中华与人类之魂。只有做到这三点,才能让世界人民真正地了解中国文化的面貌,感知中国艺术家内心的温度,深悟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共同发展的伟大理想与美好心愿。
我坚信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对全人类的发展具有普遍意义,并且一直将对外传播中国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随着一次次作品的对外巡展,我深刻意识到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必要性、必然性和可行性。比如,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扶着孔子像,面对世界100多个国家的外交官发表演讲:“这些作品表现的不仅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更是全人类的灵魂。”2015年11月7日,在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在我创作的《孔子问道于老子》大型雕塑前,我向习近平总书记进行了汇报:传播文化就是传道,只有问道与传道相结合,才能产生世界的文化对话。习近平总书记对孔子等中国人物塑像巡展于世界也表示赞赏。除了讲述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之外,我还通过中国艺术语言表现世界伟人。2016年,我为马克思塑像,此塑像将于马克思诞辰两百周年之际,立于其故乡特里尔市。我以中国现代写意雕塑的手法,既准确微妙地表现了马克思的外形特征,更着重刻画了他的精神世界。不断向前的马克思像,向世界传达了今天中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作为一名中国文化领域的工作者,我切身感受到民族文化在中国崛起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体会到中华文化在走向世界过程中显示出的适应力、生命力和感召力。相对于西方古典的写实和现代的抽象,饱含中国诗性文化和哲学理念的写意美术,凝聚着东方文化超越客观物象直抵精神世界的智慧,体现着传统中国古韵和当代审美追求,也成为世界文化的共同语言。推动中国写意在国际社会传播,其本质是艺术的对话和心灵的交流,在国际艺坛引起热烈反响。经典作品具有跨时空性,中华民族的文化具有为世界共享的普遍性。举办国际交流展,正是为了让中国艺术经典进一步成为人类文化的共同财富。
世界是一个多元并存、多元互补的生命体,有效地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不仅增加了世界对中国的认知,其本身也是中国对世界作出的贡献。党和国家正在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通过建立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逻辑、面向国际社会的话语体系,切实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话语权。文艺工作者更应该在这内外联动的大好格局和形势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弘扬好中华文化,让世界触摸中华文化的脉搏,感知当代中国的发展活力,从而塑造出当代中国的文明大国形象、负责任大国形象和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作者:吴为山,中国美术馆馆长)
*责编:谭峰 张迪(见习)
*美编:王梦雅
参考文献:
[1]张岂之:《中华文化的底气》,北京:中华书局,2017年。
延伸阅读(点击可看):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