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文艺发展中,中国电视剧是真正伴随共和国一起成长、发展、壮大起来的艺术门类。中国电视剧走过风风雨雨61年,已成为中国拥有最广泛受众的艺术形式,被观众誉为“生活第四餐”,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为观众带来了持续性的审美享受。
电视艺术的本质特征是视听艺术。而视听语言在直观表达方面的优势,使得电视剧艺术作品能够更加贴近受众对世界、人生、社会、事业、家庭、生活等在生理、心理层面的感受。影响深远的四大名著的改编,一经问世,电视剧的具象化人物,瞬间终止了人们数百年来对小说中人物的无限遐想,观众从此定格在电视剧的人物形象上,一提起孙悟空,必想到六小龄童;一谈到《红楼梦》,脑海里的林黛玉就是陈晓旭那副样子。上世纪80年代出品的四大名著改编剧中的人物,已成为观众脑海中根深蒂固的形象,无法撼动,以至于后来再度重拍四大名著,观众鲜有买账。
陈晓旭
电视艺术的传播特质为电视剧带来了广泛的受众。面对受众的社会阶层、知识结构,以及不同地域、年龄、性别的差异,电视艺术都能达到无障碍的传播。无论你是红学家亦或是文化不高的普通观众,都可以通过电视剧《红楼梦》去看、去听、去感受剧中人物的悲欢离合。电视艺术是最大众化的艺术,而大众艺术并不代表其内容在思想深度、艺术内涵等方面的降格。一个孩童可能为电视剧《西游记》中孙悟空七十二番变化而着迷,同样,一个学者看到了电视剧《西游记》天马行空叙事的背后,是强烈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每个观众都能在电视剧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孙悟空
从观看电视艺术的载体来看,从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再到液晶电视、平板电视、高清电视、数字电视,可谓一日千里,在视听效果上不断为观众带来惊喜。电视台从几家到几十家上星卫视,还有上百家地方电视台,实现了观众手中遥控器随心所欲的自由选择。与之同步发展的电视传播技术,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再到机顶盒,乃至网络电视,势头更为迅猛。网络与智能手机的兴起,较大地压缩了平面、纸质媒体的空间,对于电视艺术来说,虽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像父辈一样,每天下班守在电视机旁,但是并不代表他们对于电视艺术的内容不再关注。改变的不过是从电视机前被动接受电视艺术,转而通过网络、移动终端,利用碎片化的休闲时间来选择喜爱的剧目。可以肯定,电视剧艺术不仅没有因为新媒体的崛起而没落,相反通过更广泛的传播渠道渗入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电视剧作为中国电视艺术的核心艺术,最能体现中国电视艺术的独特性和审美特质。中国电视剧艺术在突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前提下,其内核体现的是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东方哲学主导下的中华传统文化,同时,这种传统文化基因特质又和不断发展的时代审美碰撞、交融,使得中国电视剧思想性与时俱进,艺术性不断创新。
中国电视于1958年开播以来,就成为中国当代政治、文化与传媒的主体形态之一,具有传递社会主流价值,实现宣传、教育、娱乐、服务等方面的功能,电视剧艺术也成为人们思考、聚焦、提取和储存能量的中心。
中国电视剧艺术具有强烈的时代烙印。这种时代性特征是和新中国发展不同历史阶段密不可分的。第一个历史阶段是1958年新中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的诞生到“文革”,这个阶段可以看做中国电视剧的初创期。在初创期,中国电视剧艺术就是党和国家在“文艺战线上的轻骑兵”。电视剧《一口菜饼子》根据《新观察》杂志上刊登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塑造了一个承受生活重压,为救女儿而省下仅有的一口莱饼子,最后因饥寒交迫而死的伟大母亲的形象。在这部只有20分钟的电视剧中,其演员的调度和表演都是按照镜头艺术的要求来处理的,通过摄像机和话筒把声音和图像变成信号,由导演切换组接直接播放出去,难度可想而知。同年9月,在报道上海广慈医院抢救严重烧伤工人丘财康的真实事迹的第二天,北京电视台据此以最快的速度编写了《党救活了他》一剧。这个阶段的电视剧创作,抛开拍摄播出条件外,其反映的是革命和生产中的英雄事迹、好人好事,旨在对广大人民群众宣传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传递社会主义国家的集体意识、爱国精神,体现民族自我觉醒意识,呼唤家国情怀和新中国老百姓当家做主的自豪感。
《一口菜饼子》剧照
“文革”期间,电视剧艺术发展陷入停滞期,这个时期,只拍摄了《公社党委书记的女儿》等4部电视剧。从改革开放到当下这41年,是中国电视剧艺术的繁荣期。创作高潮迭起,作品数量不断突破。
中国可以载入电视剧发展史的第一部现象级作品,既不是科幻、战争、历史剧,也不是武侠、功夫、刑侦剧,而是诉说都市普通百姓情感故事的婚姻家庭剧《渴望》,它的出现真正实现了万人空巷。“举国皆哀刘慧芳,举国皆骂王沪生,万众皆叹宋大成”。该剧将平民百姓人性中的善恶美丑有机地融入到社会大时代的背景中,感情真切、语言生活化,加上演员的出色表演,具有极高的社会审美价值。当时刘慧芳的发型、衣着一度成为年轻女性的模板,男青年交女朋友、老百姓家里娶儿媳妇都要以刘慧芳为标准,虽然这些要求不切实际,但可以看出一部电视剧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之深远。尽管当时欧美的《大西洋底来的人》《加里森敢死队》,中国香港的《霍元甲》《上海滩》等引进电视剧让观众得到从未有过的视听享受和震撼,但是,毕竟离自己的生活太远。而《渴望》的剧情就如同身边发生的人和事,时代、生活质感击中了老百姓心灵深处最柔软的地方。该剧对社会个体的关注、对历史的反思以及现实主义精神是其成功的艺术内在。
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国电视剧艺术透露出社会反思、朴素真诚、以人为本的气质。文化艺术领域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中国电视剧艺术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自由生长的土壤。无论是知青题材《蹉跎岁月》,还是反映“文革”对青少年影响的《寻找回来的世界》,亦或是《便衣警察》,都大获成功。这些电视剧以平民化视角,关注了社会个体命运,在此基础之上,再塑社会秩序与重构社会道德伦理,是这个阶段中国电视剧艺术的本质诉求。而第一部全程在境外拍摄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其成功的意义在于,国人不再只将眼睛盯住自己这一亩三分地,而是开始关注世界、走向世界。
电视剧艺术对于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命运关注愈发凸显。在家庭中,中国女性长久以来作为家庭最重要的维系者,在工作、家庭、社会人格、家庭角色的不断切换中,给电视剧创作带来极具中国特色的艺术表达。比如反映农村女性命运题材的《篱笆·女人和狗》《轱辘·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网》,“离婚、分家、自由恋爱”的剧情叙事,其实就是在反映改革开放下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个体幸福的追求,这和传统农村道德伦理必然发生冲突,于是,抗争、妥协、变革成为电视剧戏剧冲突的构建方式,给电视机前的观众带来深深的思考。
随着改革开放打工潮的涌动,另一部反映女性题材电视剧《外来妹》于1991年一经播出,影响巨大。《外来妹》主要描述了6个从农村到广东打工的女性命运,着力刻画女主角赵小云从一个普通的打工妹成长为乡镇企业负责人的成长经历。这部最早反映广东地区外来打工者生活的电视剧,创下了几个第一:第一部反映劳资关系的电视剧、第一部聘请香港演员加盟的电视剧等。这部电视剧涉及农村、广东、中国香港三个地域,该剧试图借外来妹展现文化冲突中的国人如何寻找自己的位置,即便在今天,这个问题依然困扰着以北上广深大都市为代表的发达地区的外来务工人员,问题的背后正是中国长期存在的城乡差距、地域差距,而弥合这些差距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国人全面迈进小康社会要集体面对的。这种差距与矛盾的存在,也是中国电视剧现实主义创作的宝库,是电视剧从编剧、导演到演员不间断的“即时性”刻画对象。
电视剧《外来妹》剧照
中国第一部室内情景喜剧《我爱我家》的横空出世,成为中国电视剧艺术类型化的标志性作品。该剧讲述了上世纪90年代北京一个六口之家以及他们的邻里、亲朋各色人等构成的社会横断面,反映了社会转型期各种价值观碰撞中不同类型的人物和市井百态。120集的《我爱我家》整整影响了一代人,尤其是“80后”。该剧连同此前引起轰动的《编辑部的故事》,带动了一批如《东北一家人》《武林外传》《闲人马大姐》《家有儿女》等脍炙人口的情景喜剧。这些电视剧在人物角色塑造上,告别过去“好人”与“坏人”二元对立的脸谱化塑造模式,更多展现了人物在人性复杂层面的多样性表达。
拥有五千年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惟一延续不断的文明,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汉字,这是西方表音文字所代表的文明所无法比拟的。文艺工作者常说一句话: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就电视剧艺术而言,尽管我们受到美剧的影响,经历韩流的冲击。但是,我们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以四大名著改编为代表的历史剧就已向世界发出了文化自信的声音。四大名著改编反映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电视剧的艺术核心是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彰显的是东方哲学关于社会、道德、伦理的思想。最具代表的就是上世纪80年代电视剧《西游记》的诞生。1986年版杨洁导演的《西游记》大获成功,从1982年开始拍摄,到1986年春节一经播出,造就了89.4%的收视率神话,至今仍是寒暑假重播次数最多的电视剧,重播次数已超过3000次,成为一部公认的无法超越的经典,并得到海峡两岸和中国港澳地区以及韩国、日本、新加坡、东南亚等国内外观众的热烈追捧,这部剧的播出横跨上世纪80年代直到21世纪,1986年播出11集,1988年播出25集,2000年《西游记续集》播出。
电视剧《西游记》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就在于这是一部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各种优秀元素聚合在一起产生化学反应的优秀电视剧。首先,剧本取自集浪漫主义与魔幻类型于一身的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这部代表中华文明的历史名著早已被译介到众多不同语言的国家,被世界范围所熟知,其文学性、思想性不言而喻,而《西游记》章回体的叙事方式使得观众可以顺畅地从任何一集切入观看,而无需了解太多前情依然前后连贯。同时,86版电视剧《西游记》更是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与电视剧艺术巧妙融合,六小龄童扮演的孙悟空惟妙惟肖,这是西方的《金刚》等通过电脑技术制作来表现猴子的形象所难以具备的。此后,《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电视剧的播出,创造了中国电视剧艺术在名著改编上的高峰。这些电视剧不仅收视率高,同时被再三重新改编,比如新版《三国》在保持原作精神同时,在战争场面、剧情紧凑度等方面更加贴近当下观众的审美需求,同时,在演员表演上,从之前老版的话剧式的表演方式转化到电影化的叙事演绎,剧中人物性格更为丰满,也更具感染力。通过以四大名著改编反映中华文化悠久历史、具有东方哲学思想精髓的电视剧的海内外推出,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自信心。
新版《三国》剧照
中国电视剧艺术也从当代优秀历史文学著作或原创中寻求突破,《大明王朝1566》《冯子材》《赵氏孤儿案》《天下良田》《大秦帝国》等历史题材作品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突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皆”的当下与历史相互的关联性,从而用资政育人的方式,谱写历史正剧。中国电视剧艺术在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践行上,不是故步自封,而是与时俱进的。这也和中国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前行发展的脚步相适应。
随着人们对于电视剧艺术多元审美需求的出现,过去那种“街上流行红裙子”,一部电视剧使得万人空巷的局面难以再现,上世纪90年代至新世纪,《围城》《四世同堂》等名著改编将这一时期的电视剧创作推向新的高潮。除了名著改编热,从知青题材、乡土题材、军旅题材,到都市家庭婚恋题材,电视剧题材的多样化不断发展,其内容的深刻、厚重和所肩负的使命感也是新世纪以来电视剧艺术的重要特征。同时,主流电视剧的生产进入规模化、工业化轨道。
现实主义创作是新中国文艺创作始终高扬的一面旗帜,电视剧诞生61年,尤其新时代以来,荧屏涌现出一批高水准的现实主义佳作,《平凡的世界》《北平无战事》《人民的名义》《媳妇的美好时代》《鸡毛飞上天》《白鹿原》《黄土高天》《岁岁年年柿柿红》《右玉和她的县委书记们》《最美的青春》《大江大河》等。其共同特点是具备文学性、思想性的厚度,都是深入生活,反映现实,都是弘扬正气、鞭挞丑恶,给社会、给观众带来了不容小觑的影响。
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剧照
当代中国电视艺术中一个重要的题材——“红色革命题材”电视剧,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样式,是凝聚民族向心力,弘扬英雄主义、爱国主义,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艺术表达。
中国“红色革命题材”电视剧艺术从反映时代性上大致分为两个历史阶段:第一个历史阶段是自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历史阶段;第二个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反映诸如抗美援朝、建设新中国等重大革命历史事件。角色主体大致分为领袖人物、普通军人、地下工作者、爱国志士仁人等不同形象。比如基于中国革命真实历史创作的重大革命历史剧《长征》《延安颂》《八路军》《寻路》《东方》《解放》《解放大西南》《太行山上》《解放海南岛》《长征大会师》《热血军旗》《换了人间》《可爱的中国》《外交风云》等,表现领袖人物、具有传记色彩的《恰同学少年》《周恩来在重庆》《彭德怀元帅》《朱德元帅》《刘伯承元帅》《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海棠依旧》《共产党人刘少奇》《上将洪学智》《国家命运》等,还有纯虚构创作的《亮剑》《历史的天空》《我的团长我的团》《雄关漫道》《三八线》《绝命后卫师》等,这些作品不仅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也是普及历史知识特别是党史、军史知识的重要渠道。
与此同时,“红色革命题材”电视剧在发展过程中,外延不断拓展,其中最为典型的是谍战剧和当代军旅题材。比如谍战剧代表作《暗算》《潜伏》《黎明之前》《独刺》《解密》《悬崖》《伪装者》《风筝》等,这些谍战剧为革命题材在艺术上的突破作出了贡献。在刻画党的地下工作者机智勇敢的同时,谍战剧更加强调了剧情的节奏感、紧张感、悬念感与叙事张力。
电视剧《伪装者》剧照
当代军旅题材电视剧《士兵突击》《火蓝刀锋》《特勤精英》《深海利剑》,切入视角都是普通士兵,更多反映他们在军营的大熔炉中,在军事训练、心理重塑过程中,不断战胜自我、超越自我,最终成为优秀士兵的故事。同时,也展现了我军现代化的风貌,兵器、装备、训练已经不单单是刻苦就可以了,而是立足于现代化战争要求,观众通过这些电视剧更加了解人民解放军担负中华民族钢铁长城的使命,增强了民族自信和自豪感。
如果说,战争题材电视剧在以往更多展现的是为了保家卫国而战、为了民族独立自由而战,那么,当下的军事题材电视剧也随着时代发展,将反恐、打击海盗、营救人质、海外撤侨等国际化元素融入进来,比如《我是特种兵》《舰在亚丁湾》《维和步兵营》等。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在国际上由过去的“韬光养晦”逐步过渡到“有所作为”上,表现了我们的军队在同胞面临恐怖主义、战乱、海盗等复杂而危险情况下,敢于“亮剑”的军人精神。剧中英姿飒爽的军人风采,让越来越多年轻人投身军队,成为保家卫国最可爱的人。同时,这些电视剧也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力量。
中国电视剧艺术经过61年的发展,近10年来,进入电视剧艺术繁荣的成熟期。随着国家关于电视剧“制播分离”的政策实施,大量民间资本迅速涌入电视剧的制作、生产、播出环节。电视剧艺术进入工业化、专业化、定制化阶段。电视剧的播出平台和渠道从以往卫视首轮,地方、网络第二轮的模式,到“网台同步”甚至网络平台首播、独播,观众既可以通过电视台追剧,也可以在网站通过会员方式高清收看无广告版。大陆电视剧的艺术整体水准全面超过港台。甚至像《步步惊心》《甄嬛传》《琅琊榜》《那年花开月正圆》这样以往以香港擅长制作的古装剧,反而从大陆输出到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继而输出到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其他国家,《媳妇的美好时代》也在非洲受到热捧。
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电视剧,以现实主义精神为主旨,以“三精”为创作标准。时下正在各大电视台及视频网站展播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礼剧,重温共和国来时路的近百部不同题材类型的电视剧作品,唤起了国人集体记忆,引发观众共鸣。《外交风云》《在远方》《激情的岁月》《国家孩子》等剧都得到观众的好评。
为不断满足观众的文化需求,中国电视剧将会继续努力、前行……
(作者:高小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文艺报》艺术评论部主任)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