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民间文艺>正文

朽木可雕或变废为宝(潘丰泉)

2024-08-12 阅读: 来源:《美术报》 作者:潘丰泉 收藏

艺术话题根植于现实,存在于实践,形成于理论。在繁荣稳定的社会当下,艺术盛事接二连三,彰显出不息生机,自然含括了对民间艺术的关注,人们惯以手艺人称之的这部分。

其中,作为民间艺术种类的根雕,已有些历史。就在某些西方人不视其为艺术的时候,20世纪初竟有一智者毕加索对着非洲木雕摇头晃脑、欣赏有加,东西是异国他乡,助其一臂之力,成就风格,放出异彩,其立体派手法即源于此。尽管身边不乏技艺高超的同道,可有几人识得个中门道?是失于眼拙?而我们这里着重说的根雕,一是带着东方民族特有的形意,生生不息于华夏大地;二是彰其形、显其意,稍作辅助加工而已,在略具美感便停下手来,不刻意形似,似像非像、见好就收,其独特性与毕加索眼里的非洲木雕,处处雕琢、样样夸张,拉开了距离。如果说中国画举世注目,那么根雕自有它可观之处。

田剑红《人之初》根雕作品(图片来源:“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微信公号)

形之盘根错节的根雕,直教坊间艺人爱不释手。它的初胚,往往就在将废弃又抛之可惜的树根木头上,一旦手艺人打定主意,就跟挑选上好的名木比如黄杨木、楠木或桧木、崖柏等制作寺庙大型佛像或木雕工艺摆件一样,可见根雕选料同样考究,即便采用的是废角料。

化腐朽为神奇。手艺人凭借多年经验,不是拟人物形态,就是动、植物或自然现象,若为动、植物无外乎借“鹰、熊、虎、狮或梅、兰、竹、菊等”这些作形意暗示;若是自然界大致以“风、云、雨、水或电闪雷鸣”等现象比喻。

单凭几句口头禅似的术语制作根雕,还不算什么,而最让人意外是这些鲜少到专业院校深造,顶多短暂进修的手艺人,玩起根雕来有模有样。他们行走于坊间,一件件从形意上看让人心领神会的造型,带着几分世俗的美感,存放于公共场合或寻常人家,作为一种另类品味的艺术摆设直入大众视野,甚为流行。以及给每件根雕起名,讲的是形俱意合。窃以为拟写实语言状此名称,会不会牵强附会?所以,当惯常经验施之于根雕制作,必不着边际或使不上劲。是故,写实手法也不见的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往往不尽意,何不摒弃?此时拟“似与不似”,反倒恰当。当年齐白石这一惊世骇俗的至理名言,是不是受之于根雕?要知道,人称“芝木匠”的齐白石为了谋生,曾下过苦功掌握一门在家具上雕花刻凤的技术活,中年后入京华转行墨笔,那是后话。书画艺术在那个年代是奢饰品,倒是根雕,乡野村落随处可见。

从根雕形之曲折多变,雕琢出各种符合人们想象的形意,再好不过。但是,欲求得同绘画雕塑一样辟出新路径,去张显不一样性,或许有难度,盖因长时间被闲置一旁的根雕。而乐意给绘画雕塑已成体系继续延伸扩展,学界不乏有心人,他们一路摇旗呐喊。一些颇具现代雕塑形式感的作品出现了,那是从一堆废铜烂铁或老旧机器零件上找到的灵感,当然也包括别的材料,这无疑扩大了对旧材料的利用率,变废为宝,新形态无疑促成雕塑视觉感为之一新,真应了那句老话:化腐朽为神奇,天地大了去,可见,没有做不出来只有想不到,联想到根雕能否得到启发,辟出蹊径?人们翘目以待。同样是国画、油画也在强调创新性,不过选料理念还只能在一张张崭新的宣纸或亚麻布上描绘制作,故,欲使得两大画种也同新形态雕塑一样的石破天惊,呈现出如越雷池一步的另类,可能性不大。

以艺术名义阐述根雕应具当代性,同其他新老艺术在蓝天下一并,愿望是好的。考虑其过往历史,就知晓如何面对,在现代社会到来之前,封闭的外部环境是造成各种信息闭塞所在。虽说广袤的乡村自然是民间艺术得以生息繁衍的乐土,却也是最后的舞台,不容乐观,一是,相关的创新理念难以融入,而呵护它的热心人,自身仍有不足只知原地踏步;二是,所遭遇的问题,恰是制约其创新的瓶颈,即如何跟上时代节拍、创新脚步?

现代社会的日新月异,极大缩小了城乡差距。一些人怀揣艺术梦想,通过各种行为积极参与,诸如传统或现当代艺术展示。如此一来,还有谁会对不及时融入新观念促成新变化的民间艺术形态引起兴趣?当绘画和雕塑完成了从古典到现当代的观念转变,包括化构成于装置艺术等,而处在现代语境下艰难发展的根雕,不落的急促狭隘才怪,只能在夹缝中生存。

有识之士思考着如何让植根于民间土壤的根雕,绝去平庸,不流于单一化,向着真正意义上的“化腐朽为神奇”的境界奔去。从树根的曲折与纹理变化中相形相色,摒弃陈旧观念。所谓的不破不立,这极需艺人们坚定的信心和破壳的勇气,若还停留在一般的简单加工,那根雕就难有出头之日。期盼年轻艺术家进入到这一行业,将学院派知识结构,不同于手艺人的眼界和手段,给根雕探索注入新的理念。

好的根雕取自于造型的独特性。手艺人心里最清楚,“变废为宝”是要让每一件根雕成为众人眼里最值得收藏具有较高观赏性的艺术,否则就是一堆毫无用处的废品,当柴火烧罢了。


(作者:潘丰泉,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厦门大学教授)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画家自画像及照片里的神情(潘丰泉)

女性艺术的视觉张力(潘丰泉)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