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刚刚闭幕之际,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新气象新作为,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10月9日,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广东省文联共同主办,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深圳市文联共同承办的“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创新论坛”在深举办(点击查看)。与会嘉宾围绕“中国艺术形象的世界展现”这一主题切磋交流、建言献策。为做好论坛优质成果推出和转化,现精选部分论文在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刊发,以飨读者。
数字化时代中国艺术的海外传播
宁强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艺术产业研究委员会委员,北京外国语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教授
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利用数字化的力量推动中国艺术更好地走向世界。
数字化时代给中国艺术海外传播带来的机遇
首先,全球化传播成为可能。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中国艺术家和机构有了更多的机会与全球观众进行互动和交流。这为我们建立更广泛的国际影响力提供了有力支持。
其次,传播主体的个人化和个性化带来了全民传播活力和多样性。我们可以看到像刀郎和李子柒这样的个人传播者通过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吸引了大量的关注和大批的粉丝。这种个人化的传播方式使得中国艺术更有灵活性和创造力,进一步激发了全民参与的热情。
第三,传播主体与受众的紧密互动成为常态。在数字化时代,我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与观众进行实时互动,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反馈。这种互动不仅使我们能够及时调整传播内容和方式,还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艺术的传播。
宁强绘画作品《雪后莫高窟》(来源:作者新浪微博)
数字化时代给中国艺术海外传播带来的挑战
首先,不同文化和习俗之间的差异可能造成误解。我们需要更加关注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通过深入了解和沟通,避免误解和冲突。
其次,语言不通可能造成沟通困难。我们需要探索多语种的传播方式,用各国民众的母语讲述中国艺术故事,使更多的人能够理解和欣赏中国艺术的美。
最后,我们需要更加注重传播内容的准确性和真实性,积极回应和解释传播中可能出现的误解或负面信息,以确保我们传递的是真实的中国艺术形象。
对中国艺术海外传播策略与路径的建议
首先,我们的传播对象应该多元化。中国艺术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不仅要面向“西方听众”,更应面向全世界广大民众,让更多的人能够分享和体验。
其次,我们使用的传播语言也需要多样化。应将传播语言从单一的英语扩展到尽可能多的世界各国语言。我们希望用各国民众的母语讲述中国艺术故事,让更多的人能够用自己熟悉的语言感受中国艺术的魅力。
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今年夏天,我和我的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组成的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化润疆”青年实践团队,前往新疆拍摄制作新疆艺术全球传播的视频资料。我们接触到的新疆艺术家都非常优秀,他们的故事都很励志,他们的艺术生命自由绽放,他们的命运因艺术追求而变得绚烂精彩。这与某些西方媒体对我国新疆文化与艺术的抹黑式描述大相径庭。其中,有一个南疆农村贫困家庭出生的维吾尔族小女孩,因为喜欢中国传统书法,特别努力地学习汉语,在当地政府资助的美术培训班老师的帮助下,最后考上了新疆艺术学院,毕业之后成为了公立学校的美术老师,有了一份稳定可观的工资收入,彻底改变了贫困的生活状态。这是一个特别典型的“艺术改变命运”的故事,也是一个以文化艺术消除贫困的国家发展故事。这样的故事,应该被世界各地的民众听见,特别对世界发展中国家的乡村母亲和女孩有很大的鼓舞和启发。但是,发展中国家的百姓,特别是女性,很多完全不懂英语,我们必须要考虑用发展中国家民众熟悉的语言来讲中国故事,才能达成传播的有效性。
北京外国语大学师生“新疆当代艺术”拍摄团队新疆调研拍摄现场(来源:作者新浪微博)
北京外国语大学的研究和教学体系目前已经能够熟练运用101种国际语言,我们便用包括普什图语、乌尔都语、波斯语、阿拉伯语、斯瓦西里语在内的101种语言来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艺术,力图用真实生动、丰富多彩而又感人至深的新疆艺术故事,向世界呈现一个真实、富饶、美好的中国新疆。
最后,我们应该更加注重讲述艺术家的故事。艺术不仅仅是作品本身,更是艺术家的创作故事、生活故事。通过讲述艺术家的故事,我们可以引起全球人类的共情,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中国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和生活经历。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这是我们从事中国艺术海外传播的重要指南。在数字化时代,我们要利用这个机遇,用好个人化和多样性的传播方式,与全球观众紧密互动,推动中国艺术更好地走向世界。让我们携手努力,让中国艺术在全球范围内绽放光彩!
签发:杨晓雪
审核:袁正领
编辑:王庭戡 王筱淇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