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不仅只是一个地理方位的存在,更是一个立体式、全方位、多层次的整体,具有丰富的多层次内涵。我特别关注美丽中国这个整体的三大维度:人、物、心的维度。文学艺术要向世人展现美丽中国的形象。”在10月9日的深圳银湖之畔,随着90岁高龄的著名学者、深圳大学荣誉资深教授胡经之走上讲台,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广东省文联主办的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新论坛的主论坛环节正式启动。人们望着这位蜚声海内外学界的银发长者,为他对祖国历史文化和当前创作的殷殷牵挂之心所感动。他在主论坛演讲中,对文艺作品应当如何展现美丽中国提出了建议,这正是对此次论坛主题“中国艺术形象的世界展现”的准确回应。
“姬发决心和勇气的来源,他所有的选择,都是出于情感。他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不惜自我牺牲,作品的价值观也就由此体现出来。这一价值观与我们的情感方式息息相关,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即‘仁爱之心’。影片所有的类型设计、视效奇观,脱离开这个精神内核,即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影片《封神三部曲》编剧冉平,结合影片的创作过程尤其是影片中重要人物姬发的塑造,指出了中华传统文化和当前的文艺创作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香港演艺学院戏曲学院院长刘国瑛也在主论坛环节发表演讲,认为我们必须增强海外中华文化艺术基地的发展,并建设平台,让世界各地的中华文化组织互相交流,还要努力在海外地区将中华文化艺术带进校园,支持教育工作者、民间机构、组织等提升、传承中华文化。深圳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梁宇则指出,深圳站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前沿,文艺工作者要培育打造具有中华文化内核和深圳独特禀赋的文化艺术精品和品牌,用世界共通的艺术语言讲好中国故事。深圳还应当在强化科技赋能中创新,让更多文化产品从“云端”走向世界。
同样是在主论坛演讲环节,澳门大学教授朱寿桐遴选了戴望舒的《夕阳下》、洛夫的《边界望乡》《因为风的缘故》等名作,畅谈了“偶然艺术”的汉语文化品性。中国舞协主席冯双白则通过对舞剧《咏春》等舞蹈作品创作过程、思想内核、艺术表现等多方面的思考,深入剖析了新时代中国舞蹈创作体现人类共同价值的诸多路径。中国评协顾问、中国文艺评论(暨南大学)基地主任蒋述卓以葛亮的长篇小说《燕食记》等作品为例,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文艺作品走向海外的美学策略。
在主论坛演讲结束后,参与本次论坛的学者又在四个分论坛中围绕不同话题展开了深入研讨。“新时代中国文艺与人类共同价值建构”是第一分论坛的主题。中国歌剧舞剧院一级编导佟睿睿表示《扇舞丹青》《夜深沉》等舞蹈作品追求的是中国古典审美气韵,而舞剧《深AI你》选择在冰冷的技术外壳里安放一颗温暖的心。归根到底,是在通过这些艺术形象向世界展示我们的时代艺术理念、立场和观点。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刘悦笛指出,美学是中国人的“第一哲学”,中国古典美学自本生根地就是一种“活生生”的生活美学,在这个根基之上,中国美学可以为当今的全球美学贡献出巨大的力量。广州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李鹏程认为,我国优秀的文艺作品蕴藏着中华文明的历史传承、民族特性、审美精神,是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的有效载体。他以获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儿童电影的《点点星光》为例,这部电影改编自广州乡村小学跳绳队用9年时间奋力“跳”出了33名世界跳绳冠军的故事,讲述“创造奇迹、改变命运”的这一人类共情点。
在第二分论坛上,学者们聚焦“中国文艺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与文艺评论的作用”的主题。“感觉良好艺文平台”创办人万永婷从对香港艺术馆是如何多样性地策展、国际合作、教育性活动和广泛宣传的观察出发,介绍了这些场馆通过整合新科技、探讨新议题,并引入数字互动装置,使展览更加多样化和具有吸引力的经验。佛山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孙向阳指出,未来的大湾区文化建设需要探索“文艺+科技+网络+传媒”“文艺+城市+产业+社会”等创新发展新形式、新形态,塑造更多为世界所认知的中华文化形象。
在以“中国艺术的海外传播与接受”为主题的第三分论坛,中国评协香港会员分会主席何威认为,可以选择不同历史时期的个人文化形象,如老子、孔子、李白、杜甫等等,推广中国智慧、中国礼仪、中国的哲学思想。北京外国语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宁强认为,我们应该将传播语言从单一的英语扩展到尽可能多的世界各国语言。晋江文学城总裁刘旭东认为,要想做好网络文学海外市场的开拓,必须先了解不同国家或地区受众对网文类型的偏好。目前输出发展较好的国家,文化背景和中国更为相近;而对于欧美国家来说,主要还是一些当代题材、科幻、恐怖、推理比较受欢迎,还需要作品的其他版权转化形式进行辅助,才能顺利实现输出广度的突破。
第四分论坛的主题是“人文湾区建设与中国艺术走出去”。深圳大学艺术学部讲师刘一辰认为,富含大湾区文化元素的综艺节目已成为大湾区文艺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让综艺节目成为凝聚大湾区文化共识和共同经验、促进文化交流互鉴的良好范本。澳门文化界联合总会副会长、澳门翁氏魔术总裁翁达智说,在中国澳门,中西文化交融已经四百多年,我们希望借此把中国的文化艺术传播到海外。中国文化艺术在海外传播的同时,还需要与当地的文化、市场、环境等进行合理的对接和融合。
(作者:邱振刚,《中国艺术报》理论副刊部主任,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