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自主的跨媒介叙事理论体系
——龙迪勇《跨媒介叙事研究》的学术价值
学者做学问的方法不尽相同,有的人喜欢戍边垦耕,将学问做精做深;有的人擅长开疆拓土,创立属于自己的新领域。无疑,龙迪勇先生为学的方法属于后者。他长期致力于叙事学研究,对空间叙事学、图像学、图文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成绩斐然、影响甚劬,在国际上具有领先水平,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多项空白,为我国的叙事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所撰写的《空间叙事学》以及这本《跨媒介叙事研究》,均为国内首部空间叙事和跨媒介叙事方面研究的学术专著。龙迪勇的这部《跨媒介叙事研究》专著,走出了一条有别于西方叙事学研究的新路,对拓展叙事学的疆界、丰富叙事学的内容,对指导跨媒介叙事文艺创作实践,乃至对当代文艺创作与方法创新,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总之,这部学术专著深厚的理论基础、雄辩的哲学思想、详实的资料收集,以及基于历史现象和文本分析的逻辑力量,尤其是其所建构的中国自主的跨媒介叙事理论体系,使该书成为近年来真正具有原创性的一部重要的叙事理论著作,具有开疆拓土的学术价值。
叙事学是法国艺术学理论家托多罗夫于1969年首先提出的,该理论是在俄国形式主义、法国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等思想的影响下,逐步发展形成的一门独立的学科。龙先生长期致力于叙事学方面的研究长达30余年,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奠定了在国内外该领域研究的重要地位。这部《跨媒介叙事研究》,是以文学、图像、音符等媒介表达的艺术叙事之间相互模仿、相互影响的理论,是“叙事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也是国内外第一部“跨媒介叙事研究”的最新理论专著。该书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重点项目,共计60余万字,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由自序、导论、正文和后记等五部分组成。自序简要地介绍作者走上学术研究的过程,高度概括了跨媒介叙事在东西方艺术史上存在的普遍现象,以及在“跨界思维”思想的指导下,所从事的空间叙事、跨媒介叙事研究,还“剧透”了下一步将开展艺术叙事研究的计划。导论是对本书高度的概括和纲领性的阅读引导,提出了跨媒介叙事的三种类型,一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之间的模仿;二是空间艺术与空间艺术之间的模仿;三是时间艺术与时间艺术之间的模仿,阐述了跨媒介叙事的具体方法,从跨媒介叙事之初的“陌生化”到具体的“前推”和“主导”做了简要的表述,最后,将三种类型之一的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作了理论的阐述和作品分析,对其他两种类型的研究提供的作者之前研究成果的文献参考路径。正文部分共有十五章,从跨媒介叙事的本质开始,到以詹姆斯·乔伊斯小说为代表的跨媒介叙事研究为终,此间涉及到东西方艺术的文学、音乐、建筑、戏剧、雕塑、绘画和诗歌,等不同的文学艺术媒介的跨界研究,为我们打开了一个跨媒介叙事研究广阔而系统的学术世界,夯实了跨媒介叙事研究的理论大厦。
这本专著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在叙事学之外开创了一番新的天地,为叙事学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和新的解析文学艺术作品的工具。在多媒介的时空转换中提供了最新的理论依据,拓宽了叙事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对跨媒介叙事的概念提出了自己的阐释和全新的定义,对首次提出“跨媒介叙事”的美国学者亨利·詹金斯的多媒介、多平台叙事的定义、概念,提出了令人信服的不同观点和看法,也廓清了跨平台、多媒体等混乱概念的混淆。进一步阐释了“跨媒介叙事”不是“外部研究”,不是不同媒体、平台的外在叠加,而是“内部研究”,是不同媒介(艺术)之间的“结构性”的融合。进一步指出“家族相似性”是不同媒介融合的自然属性,“出位之思”是人的主观意识之要求,是超越自身媒介的限制,追求其他媒介的独特美学优势,增加本媒介的表现力、丰富性、复合型,以升华其内在的张力,丰富和完善自身的叙事性和表现力,是跨媒介叙事的本质目的。作者认为,跨媒介叙事有着严密的理论基础和逻辑推导,完全符合穆卡洛夫斯基的“前推”思想、雅格布森的“主导”思想和巴赫金的“艺术时空体”理论,是经得起推敲的一种跨媒介叙事理论。更有价值的是,这一新的理论研究,为作者正在构建的“艺术叙事学”理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而对艺术创作、创新发展带来全新的理论指导,对打通艺术以及东西方艺术的“通感”,创建属于中国自己的艺术知识体系、艺术表达体系和艺术评价体系,构建和丰富现代叙事理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跨媒介叙事理论,不仅具有深刻、严密的理论体系,还具有实践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当代艺术的创作、创新和艺术评论之所以处于混乱、无序状态,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少现代艺术理论的支撑,各种媒介的发展与创新严重地缺失现代理论的指导和遵循,均处于自发阶段。我们看到古今中外诸多不同媒介如艺术、艺术语言的发展和创新,都不自觉地遵守着跨媒介叙事的原理。如诗与画的相互融合和影响,即我们经常所谓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跨媒介理论工具的指导下,其内在规律就显得非常的清晰:这种现象并不是要求诗和画的并立存在,而是诗中有画但还是诗,是诗中有画意;画中有诗但还是画,只是画面中有诗的意境。跨媒介理论不仅适合于诗与画、诗与书等不同的艺术语言之间,在同一艺术语言的创新中,也符合这一原理。如中国书法到明末清初的式微,继之而起的碑学兴起就是一种跨媒介融合的范例,其目的是拯救帖派的衰落,其方法是在扩展书法的边界,扩大书法艺术语言的丰富性。晚清之后书法的碑帖结合也是如此,是将碑的元素参入帖学之中,将碑的美学优势融入帖学范畴。需要强调的是这个碑不仅仅是魏碑的书写形式简单的加入,而是将碑学,其实质是宋代以来金石之学的审美思想和元素融入到书法创作之中。如帖学书法的二维空间“错位”于金石学中三维空间意像,以及增加其金石气等,结果是前者还是帖学的范畴(行草书体系之中),后者仍然是书法而不是金石之学。这种现象就是书画艺术语言达到边界(俗称结壳)之后,使其无法表达或无从表达自己的理想审美之时,可以借助其他媒介或艺术语言扩大自身语言的不足和界限,延展这种语言的审美能力,增加其丰富性和深刻性。
目前,在东西方文化日益频繁碰撞的今天,传统艺术的创新手段在很大程度上是借鉴了西方的某种艺术思想或表达媒介,这就存在东西方艺术的差异问题。近代以来,中国传统艺术的创新之路走的并不顺畅也不理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借助西方艺术思想或表达媒介的同时,没有深刻地认识到中西方艺术语言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或鸿沟。由于东西方文化在数千年的时间里各自发展、相对独立,其核心精神有着本质的差异,甚至极端一点说它们的发展方向在主体精神指向上都是相反的,一个是向外发展的拓展性,一个是向内追求的自省性。如果用跨媒介叙事理论来看,他们发展方向的巨大差异导致其“家族相似性”没有天然的联系,即便有“出位之思”因没有边界的交集,很难起到相互融合和交互的可能。所以绝大部分的创新都不甚成功表现出四不像、不伦不类,既没有西方艺术的“理念性”,也没有东方艺术的“意象性”,不能达到艺术语言间的融合互补,因此大多只能成为部分人的孤芳自赏。当然,这样的探索并不是一无是处,它的意义和价值正是它存在的本身。当然东西方艺术的跨媒介融合,要在更高层次和更深观念上作出巨大的努力,也需要时间的检验和学术的探究。跨媒介叙事理论还告诉我们,不能为跨媒介而跨媒介,跨媒介叙事之前需要探讨跨媒介的可能性和具备跨媒介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进行跨媒介的尝试,才有取得成功的可能。
任何一种有价值的理论体系,必须具备下可以指导具体的实践,上可以指向哲学的终结思辨形成自洽和续洽的开放系统,唯此才有存在的生命力。跨媒介叙事理论不仅能够为当前的艺术媒介、艺术语言的创作和创新提供理论性指导,而且还能通向哲学思辨的形而上学,唯有通向哲学的终极价值,这一理论才有了学术的活力并具有普遍的思想力量。
本书在十五章的内容中第十三章和第十四章,用了两个整章的内容探讨了“总体艺术”与跨媒介叙事、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图文一体现象,这种理论的探究将艺术的“分立”之后的跨媒介叙事带来的可能,又回到了整体艺术、综合艺术的“分立”之前的“原初”状态反向趋势之中。书中在大量例举了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家的这种“综合”的现象和创作时间的同时,也深刻地指出“真正意义上的绝对的总体艺术是任何作家和艺术家都不可能创作出来的”,这就在哲学的高度上提出了一种形而上的文艺创作的“终结”思想理念。
跨媒介叙事理论,让我们认识到任何一种艺术语言是有局限性和边界感的,在边界之内我们是可以描述和表达的,但是“在边界之外我们无能为力,只能保持沉默”(维特根斯坦语)。然而,如果一种语言不可描述的世界我们可以借助另一种语言来描述,这正是“跨媒介叙事研究”的内在动力,更是“世界的意义必定在世界之外”(维特根斯坦语)的哲学依据。此外,我们还应该认识到,不同媒介的相互融合直至成为一种终极意义上的“综合艺术”其实质是一种“返祖”现象,是一种媒介超越自身的局限获得另一种媒介的优势,是对原始“混沌”的回归,试图回到“原初”的未“开化”阶段,是一种如禅宗偈语: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理想境界。早在古希腊时期著名的哲学家高尔吉亚就提出过三命题:世界无物存在,即使有物存在也难以认识,即使能够认识也无法表达。同样,这里的无法表达是“表达的最高境界”,是复归鸿蒙的原初阶段,任何一种高级精深的理论都应该有这样的“终结”指归。
长期以来,文艺创作、创新和评论缺少现代文艺理论思想的指导,特别是当代艺术领域的创新大多处于自发和无序的状态,乱象丛生。跨媒介叙事理论的构建,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理论体系,而且也为不同媒介、不同艺术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独特的理论工具,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理论价值。而这也应该是目前跨媒介叙事理论在文学和艺术研究中大受欢迎的主要原因。
龙迪勇学术简介
龙迪勇,东南大学首席教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学院院长、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基地副主任、中国故事与艺术媒介实验室负责人、《艺术学界》主编,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艺术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叙事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课题多项,获省部级学术成果奖多项,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专著《空间叙事研究》与《跨媒介叙事研究》等。《空间叙事研究》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是国内外第一部“空间叙事学”专著。
(作者:衡正安,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