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创作谈>正文

伊明•艾合买提:致力汉维文学翻译,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白哈提古丽•尼扎克)

2024-03-08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 作者:白哈提古丽•尼扎克 收藏

伊明•艾合买提,1942年生,新疆喀什地区疏勒县洋大曼乡人,196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历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党组成员、副书记、副主席,新疆艺术学院院长等。从事诗歌创作与翻译工作六十余载,译著有《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福乐智慧与东西方文化》《聊斋志异选译》《思宫街》《狼图腾》《与狼共舞》《丝绸之路》《杜甫诗歌》等。创作诗歌一千余首,出版诗集《幸福之歌》《花海》《被爱的年代》等。曾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文艺奖”。

《福乐智慧与东西方文化》(维吾尔文)

一、从事翻译事业源于兴趣和责任感

白哈提古丽•尼扎克(以下简称“白”):老师,您好!很荣幸有这次宝贵的机会,跟您就汉维文学翻译和文化交流等问题进行访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众多翻译家的不懈努力,一大批以汉语形式呈现的文学经典陆续被译介给维吾尔语读者。虽然从事汉维文学翻译的学者不在少数,但像您这样数年如一日潜心翻译的译者却不多见。在当下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中,译者风格研究和翻译思想研究一直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因此,这次访谈不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汉维翻译领域的现状,而且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也具有重要的价值。首先,请简单谈谈您的教育经历,您是怎么与文学翻译结缘的呢?

伊明•艾合买提(以下简称“伊”):在当今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领域,文学翻译研究确实是一片“空白区”。在我心里,我的文学翻译启蒙跟我的童年教育密切相关。我出生在南疆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就爱学习。1960年去北京上大学之前,我在喀什地区维吾尔中学读书。虽然这所学校名义上是中学,但教学质量、管理水平都很高,师资力量也很强大,招生对象为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和田地区等南疆地区的优秀学生。师资队伍也由1935年毕业于喀什师范学校、新疆学院、新疆师范学院的优秀人才组成,甚至还有一部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就当过老师的资深教师。这些老师见多识广、学识渊博,他们的言传身教不仅为我打开了学习之门,还给我传授了不同的理论知识。在他们的帮助下,我接触到了还不错的图书资源,并趁课余时间阅读了很多书,其中包含大量翻译作品。从那时起,我对优秀的文学作品、文学翻译产生了神奇的感觉。我的文学翻译生涯,是从1958年把毛主席诗词的乌兹别克文翻译成维吾尔文后正式开始的,当时我的翻译稿并没有公开发表,只能在班级、学校举行的一些大小活动上朗诵。随着接触的文学图书越多,我对文学翻译的兴趣也越发高涨。1960年我去了北京,开始在中央民族学院(现在的“中央民族大学”)的两年预科学习,1961年也就是预科的第二年,我第一次试着翻译了刘坚的短篇小说集《草地晚餐》,有十多篇短篇小说。我把译稿寄给了《新疆日报》维吾尔文编辑部。不久之后,我收到了《新疆日报》维吾尔文编辑部的一封信。信里写道:“翻译得真不错,继续努力!”我的翻译处女作刊登于《新疆日报》1962年2月的某一期上,我还收到了八元稿费。今天,我收到这封回信已经61年了,信纸早已变黄,字迹也褪色了,但我始终珍藏着那封信。可以说,那封信给我的命运带来了一个转变,当时的感觉很难用语言来形容。从那时起,我备受鼓舞,接着翻译了王愿坚的短篇小说《七根火柴》等,其后该小说被编入语文教材。这是我即将进入高校求学的时刻。我原本希望读理科,并一直为此做了一些准备。虽然我喜欢文学,但我一直认为文学不是一种专业,只是业余爱好而已。结果,我在北京大学读理科的梦想没有实现,之后被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录取,跟汉族同学一起度过了五年的大学生活。在之后的文学翻译生涯中,首先是我对文学的热爱,其次是充实的大学生活和之前的预科学习经历,都对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


采访人:白哈提古丽•尼扎克 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

《中国文艺评论》2023年第12期(总第99期)

责任编辑:王璐


☆本刊所发文章的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新媒体转载《中国文艺评论》杂志文章电子版及“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所选载文章,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清晰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及期数。(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请通过知网(https://kns.cnki.net/)等阅读全文。

《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来稿须知

2024年《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征订启事

《中国文艺评论》2024年度重点选题参考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