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1942年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不仅对解放区戏曲改革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更从“为了谁”和“如何为”两个大的方面给延安文艺的“人民性”方向和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明确的理论指引。《讲话》高度肯定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来形构新的历史主体“人民”的创作方法,其后,各解放区涌现出一批具有“人民性”精神新质的戏曲作品。这些作品不但起到了政治动员作用,鼓舞了人民的革命与抗战热情,而且从日常生活层面给解放区民众带来了“心灵革命”,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民众的思想观念。“文艺为人民大众”的精神在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仍然被充分阐述。两个重要讲话所倡导的“人民性”文艺观是当前戏曲生产必须遵循的理论纲领,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传统文艺观中一些优秀文化基因,特别是与人民性有关的哲学思想、文艺理论和文艺实践,同时也是《讲话》精神形成的文化土壤和思想根基。
我会跟着《讲话》的精神,拼命地飞快地奔跑着,永无止境地奔跑着,我不会“缺钙”,因为我心中有“四个自信”,有航标、有灯塔,有我自己的艺术生涯。
陕西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诞生地,因而与《讲话》精神从形成到传承发展等各个环节都有着内在的联系。正是这种联系,最终发酵为当代文艺传统中的陕西经验。
80年前,在抗日烽火中,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篇讲话开宗明义,阐述文艺源于生活、为了人民,强调从生活沃土里开掘创作源泉,从大历史观总结了“五四”以来文艺发展的历史经验,认为“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延安文艺座谈会结束后,毛泽东来到鲁艺,他说:“要把小鲁艺和大鲁艺结合起来……大鲁艺就
在纪念《讲话》发表80周年之际,我们应当向《讲话》、向前辈、向传统致敬,相信“以人民为中心”的鲜明旗帜将永远指引着包括中国电影在内的中国文艺发展的正确方向,并成为中国电影教育不断发展壮大的永恒精神动力。
在《讲话》发表80年后,那些根植于时代精神的“经”与“权”,以及延安文艺思想中的“源”与“流”,愈来愈清晰地烙印在文艺发展的历史印迹中,也为今天的我们指向了一条宽广明澈的未来之路。
每一位有志于民族复兴的文艺工作者,都应深入学习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自觉接受科学思想和方法的启发,深入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文艺创作提供扎实的观念基础。
回顾重温,不断学习,我们要深刻理解文艺发展的目标和方法,在时代发展中坚守人民立场,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培根铸魂,用心用情用功“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中国化是一条漫长的道路,需要经过几代人的实践与探索,毛泽东同志的《讲话》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的重要论述是这条道路上树立起来的两个重要里程碑,将指引文艺家们继续前行。
这种“思想感情”的改造,既是从一个阶级变成另一个阶级的“变身记”,也与社会学、人类学所强调的民族志、分享人类学类似,使得文学创作带有了社会学、人类学的“科学性”和“社会性”。
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应该讲政治,懂艺术,坚守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融入文艺创作中,塑造出更多经典流传的艺术形象,创作出更多影响深远的艺术作品,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艺养心,以美塑像,重在引领,贵在自觉,胜在自信”。
确保通过不断推出各种类型的优秀节目,切实践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宗旨方向及“以人民为中心”的创演理念,用实际行动满足人民群众对于曲艺欣赏的更大需求,自觉肩负起以繁荣和发展曲艺来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
人民文艺在《讲话》中诞生并开拓出通向社会主体和生活源泉的文艺道路,随后在改革开放时代拓宽人民内涵和拓展出多样化文艺路径,而在新时代则在两个“最高”要求中展现出新的发展生机。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新时代中国文艺牢记“国之大者”,勇攀艺术高峰,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