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享受艺术创作和探索美学本质的过程中,是不存在性别差异的,然而,女性在创作活动的外部条件和影响因素上有着诸多限制,我们通过分析,试图寻找造成差异现象的背后原因。
5月8日“召唤——上海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美术、摄影主题展”闭幕,一场“与时代脉搏一起跳动”为题的抗疫主题创作研讨会也在中华艺术宫展开。
尼古拉·普桑所开创的典雅精致的绘画修辞美学,属于法兰西民族所独有,藏在后世一代代法国艺术家的基因里。从大卫、安格尔等新古典主义绘画大师,到德加、马蒂斯等现代艺术先驱,竟然无一例外都曾受到他的影响。
上世纪50年代的美术家们深入到国家建设的一线,与工人和农民共同生活,用真情实感描绘生产生活,描绘建设者的善良和美,非常值得现在的画家们借鉴。
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关良是难以归类的异数,绘画题材、笔墨方式都独具一格。他的审美意识似比同时代绝大部分人都要超前,也因而,人们对他的理解与追捧迟到了三四十年。
随着社会日益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生活方式、信息来源,还是眼界视野、价值观念等,都更需要现实题材创作予以记录和表现,以此来聚焦社会民生,把握时代脉搏,弘扬中国精神。
各艺术设计院校的防疫抗疫主题创作仍在持续推进,这些非常时期的主题创作也让艺术设计专业的师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什么是使命、如何去担当、怎样去奉献。
“艳阳、天问、心源”三个历史时期既是中国社会发展在中国画画家身上的真实反映,也是方增先先生人生探索反思的重要阶段,它的意义在于不断的反思和不断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