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
  • 以人工智能助推新时代网络文艺创新(欧阳友权)

    网络文艺与人工智能“技术同根”。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让人工智能艺术释放出强劲的新质生产力,给网络文艺业态带来全方位深刻变化。在创作实践中,AIGC的应用存在中文数据信息资源不足、缺少肉身感知的生命体验和原创力稀缺等问题。新时代的网络文艺应对人工智能挑战,需要直面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三大变化:一是网络文艺生产方式改变,昔日作家艺术家的独立创作转变为“人—机”互动式生产;二是网络文艺作品形态改变,图文互补、文音影合一将成为网络文艺主流;三是行业洗牌,重塑网络文艺的存在方式和运营模式。我们要积极接纳并主动适应人工智能的技术赋能,助推新时代AIGC艺术创新,开辟网络文艺新蓝海。

    详情

  • 从高原向高峰抵进——新时代戏剧艺术发展概览(宋宝珍)

    进入新时代以来,戏剧工作者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优秀戏剧作品[1],由艺术高原向艺术高峰不断抵进。在历史剧创作中,挖掘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淀、历史文献,出现了一批以古代历史和文人贤士为素材的戏剧,以此赓续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知古鉴今,推陈出新。在红色历史、革命题材戏剧创作中,表现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卓绝历程,塑造人民英雄。在现实题材戏剧创作中,以一大批主题性艺术作品书写当代传奇,追求现实诗意。在文学作品的戏剧改编中,有效实现了从文学到戏剧的转型,取得了良好的剧场效益。此外,“新空间”“云演艺”,科技赋能戏剧,在剧场艺术的呈现与传播途径的延展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详情

  • 超越形式、特重内质:“高逸”的诗学审美特质(程景牧)

    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一个重要概念与范畴,“高逸”在中古时期的多元学术思潮互渗的文化场域中产生发展、演进演化,以老庄、玄学的审美理念为本,汲纳了儒学与佛学之审美理念,整合了自然与名教之审美,彰显出高远飘逸、气韵生动、不涉俗韵的审美内蕴,体现出中国传统文艺的审美取向及独特精神。高逸范畴由起初的人物品鉴及书画批评术语逐渐浸入古代文论场域,成为古代诗学的一个重要审美范畴和观念,体现出文质并茂的审美特质,亦表现出尚文与尚质的双维审美取向。从本质上看,中国古代诗学中的高逸观念的审美特质是文质并茂的,既重视形式,又超越形式,更重内在精神与气韵,而这种审美特质的形成,一方面是缘于高逸范畴自身的学理逻辑,另一方面则是缘于中古文论中的文质观念。

    详情

  • 曾国藩文章美学思想(陈望衡)

    曾国藩是晚清文坛领袖,也是晚清美学的代表人物。曾国藩主张善美统一,刚柔相济,和谐大同,境界为上,特别推崇阳刚之美。曾国藩根据自己的创作心得,提出了一系列的文章美学观点,最重要的有“圣哲”观、“自然之文”观、“奏疏之文”观、“文境”概念等。曾国藩文章美学具有鲜明的儒家色彩。他的文章美学为清朝——中国最后的封建王朝留下了一抹绚丽的霞彩,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文章美学的一种总结。

    详情

  • 从跨媒介到跨文化——新世纪以来中国杂技剧实践回望(董迎春)

    新世纪初产生的中国杂技剧创演潮流作为当代剧场跨媒介实践的重要形式,是杂技与戏剧、音乐、舞蹈及多媒体技术等多种媒介再媒介化的中国艺术成果。在西方后戏剧和新马戏创作理念影响下,中国杂技剧成为具有中国性、世界化的跨媒介剧场艺术,业界探索性地把有剧情、有人物、有情节及视觉奇观的杂技剧视为一种新型的戏剧性舞台演出样式。中国杂技剧在中华文化走出去和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再次成为中国对外交流与海外商业演出的主力军之一。

    详情

  • 歌唱与身体的媒介化——从歌曲《我的祖国》看当代中国的感知构造(朴婕)

    歌曲《我的祖国》在吸收转化中国传统曲艺元素和西方音乐形式基础上,构造出属于当代中国的民族的声音。这样的声音借由倒错的“领唱+合唱”的结构,以合唱之声反向指引领唱之声,将党的声音化作人民的声音,从而重塑人民的肉身。通过自己的喉咙歌唱出这些声音的每个人,都是当代中国的表达主体。这种感知方式和表达方式广泛并持续地作用于当代中国人的感觉结构,是当代中国文化政治实践的代表性案例,能够体现当代思想具身于人的方法。

    详情

  • 神话隐喻下的文学阐释与审美乌托邦——诺思洛普•弗莱理论及其对中国文艺批评的启示(高海)

    近百年西方文学批评史理论迭出,诺思洛普•弗莱被誉为新批评理论的终结者和结构主义的代表。本文主要梳理其论著,分析其系统建构、思想发展和理论诉求。弗莱将西方文学视为一个独立的完整的语言体系,在体系建构上以神话为本体,展示文学史的演变机制,提出文学的循环创造理论,以关怀性作为文学发展演变内涵。弗莱对整体性的追求是有目共睹的,但理论的建构如果超越历史叙事和意识形态范畴,最终只能以审美自律归于乌托邦诉求。弗莱批评之路可对中国文论建设提供借鉴和反思,构建中国特色文艺评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乃是正道。

    详情

  • 皮娜 • 鲍什舞蹈剧场中的身体语言及文化逻辑(马春靓)

    皮娜•鲍什是非常受欢迎的德国现代舞蹈家。她带领的乌珀塔尔舞蹈剧场是德国重要的文化窗口,也是当代三大新舞蹈流派之一。每当人们提及皮娜舞蹈剧场中日常行为、语言等非技术化的肢体语言时,都会引起一番争论。有的人认为舞蹈剧场作为一种以肢体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舞蹈形式,虽然增加了台词等表现形式,但还是属于舞蹈的范畴;有的人认为日常化肢体语言和台词的加入,使舞蹈剧场更接近于传统的戏剧,让舞蹈剧场看起来更像是一种从舞蹈走向戏剧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因此,本文试图从皮娜•鲍什舞蹈剧场中的肢体语言入手,考察和分析其肢体语言的独特性与生产机制,以及隐藏在身体语言背后的文化逻辑。

    详情

  • 美学与艺术的关系及其当代阐释——首届全国美学与艺术研究峰会综述(申丽媛)

    为探索美学与艺术的交流机制,促进美学与艺术学学科建设,首届全国美学与艺术研究峰会近期在深圳召开。专家学者们以“美学与艺术研究”为议题,探讨美学与艺术、美与艺术、美学与艺术学等关系问题。通过回顾美学与艺术的发展史,重点强调了美学为感性学以及美与美学的区别;基于此,提出了美与艺术并不天然相结合、美学与艺术学“殊途”“同归”等观点;并从当代艺术引发的美学问题出发,强调美学的当代阐释以及发展当代美学的迫切要求。本次峰会旨在打通美学与艺术研究的关系,对美学、艺术以及艺术学、艺术批评等领域的建设与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详情

  • 审美文化的新动向:理论厚积与时代风尚——“当代风尚、理论视界与审美文化研究的空间”学术研讨会综述(杨旭)

    2021年12月18日,中华美学学会审美文化专业委员会召开了以“当代风尚、理论视界与审美文化研究的空间”为主题的线上研讨会。与会学者从“审美文化理论的拓展”“传统与当代对话”“审美文化的新风尚”三个角度入手,结合中外思想,拓展审美文化的理论来源,反思审美文化中“传统”与“当代”的断裂与延续,把握当下审美文化最新的动态与风尚。

    详情

  • 文本与IP:改编活动的当代认知(陈宇)

    本文系统探讨了影视创作中IP改编从古典美学认知到现代美学认知的转换,强调古典改编理论主要关注原始文本在特定艺术门类中的不同演绎和跨艺术门类的内容转化,而现代改编理论则强调尊重不同艺术形式的主体性和开放性。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文章展示了从原始文本到现代IP建设的转化路径,体现了IP改编在数字时代的独特价值。最终得出结论,认为IP改编不仅是对原著的忠实再现,更是一种具备现代美学态度的扩展性再创造。随着数字时代的发展,改编活动将在新的文化语境中获得更大的学术关注和实践意义。

    详情

  • 跨界的重制——从《繁花》改编切入(张颐武)

    本文从电视剧《繁花》切入,探讨当下“改编”的发展。通过对于“改编”形态的探究,分析“改编”在当下的影视文化发展中的特征。

    详情

《中国文艺评论》(刊号CN 10-1342/J)是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的学术月刊。本刊竭力倡导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倡导说真话、讲道理,坚持导向性、专业性和学术性,努力发挥文艺评论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作用,努力成为繁荣文艺评论的重要阵地,引导文艺创作的重要力量,凝聚评论人才的重要平台,推动社会主义文艺健康发展。

本刊紧紧依托全国文联系统所联合和团结的各方面、各领域文艺理论评论工作者的力量,致力于追踪和研究当代中国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评论发展前沿问题,突出学术性、当下性和针对性,努力开拓文艺理论新天地,开创文艺评论新风。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

● 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2020年版)

●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

● 2018中国最美期刊


●中国知网全文收录

● 维普网全文收录

●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

● 中国文艺评论网全文收录

 

《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邮箱:

zgwlplzx@126.com

中国文艺评论网微评投稿邮箱:

wyplzg@126.com


  • 跨媒介灵韵转移、共同体微观叙事与牧歌美升华——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邹赞)

    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燃爆“出圈”,成为现象级作品,其成功并非偶然,而是蕴含着三重经验:一是自觉超克文类界限,弥补原著情节叙述不注重矛盾冲突、结构相对松散的状况,尽最大可能保留了原著的神韵和气质,为散文的影视剧改编积累了宝贵经验;二是坚持现实主义文艺观,通过立体丰富的故事情节和典型形象塑造,谱写了共同体叙事的新篇章;三是影像视听语言风格追寻一种“如画美”,文本叙事达成了崇高美与牧歌美的和谐统一。此外,技术赋能助力李娟散文经典品质“出圈”,打造出具有新疆地域特色的文旅IP,为提升优秀文艺作品服务新时代“文化润疆”工作成效,提供了典型范例。

    详情

  • 解读越剧《新龙门客栈》的流量密码(杨斯奕)

    越剧《新龙门客栈》改编自徐克的同名电影。该剧采用环境式剧场,让观众仿佛置身于边塞大漠中的龙门客栈,身临其境地感受剧中的明争暗斗。在创作与传播过程中,创作团队充分发挥了创造力,不仅融入了“二次元”文化以吸引年轻观众,还借助粉丝口碑实现了流量裂变。越剧《新龙门客栈》通过主动破圈探索,成为备受瞩目的现象级作品。基于戏曲本体和传播学的角度审视,该剧的艺术创新为新媒体时代戏曲艺术的守正与创新开辟了新路径。

    详情

  • 藏地复调的协奏、杂奏与变奏——杨志军《雪山大地》诠论(高强)

    解读杨志军的《雪山大地》,需要与藏地书写的文学大传统参照进行。藏地书写中的信仰特征,经历了政治化—神秘化—欲望化的演变流程,而《雪山大地》中以歌唱和音乐为核心的信仰形式,则是形成于并反哺俗常世界的实在信仰。与藏地书写传统中那种二元对立的极端化、浪漫化叙事模式有别,杨志军在《雪山大地》中开辟出一条以发展为核心诉求且接通城市与藏乡、现代与传统联系的文明之道。《雪山大地》写出了藏地世界的复杂与丰富,充满了多种音调的复合声响。就作品本身来说,它既是一首俗世与信仰的协奏曲,也是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杂奏曲。相对于整个藏地书写传统而言,提供了多维度、全新笔调的《雪山大地》,又是一首名副其实的变奏曲。在边地关心、思考着时代中心命题的《雪山大地》,挺立着一群大写的“人”的形象,矫正了“叙述精彩,精神低下”的衰颓现状,有力护持了文学的高贵尊严。

    详情

  • 《中国文艺评论》来稿须知

    《中国文艺评论》是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学术月刊,用稿范围涵盖文艺理论、美学、艺术史、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民间文艺以及网络文艺、数字艺术、新媒体艺术、文化产业等。欢迎广大文艺工作者、文艺评论工作者以及相关学科研究者投稿或推荐优秀作品,来稿征订请注意文中所列事项。

    详情

  • 《中国文艺评论》2023年总目录

    《中国文艺评论》杂志2023年全年篇目精彩大放送,快来收藏查看!

    详情

  • 喜讯!《中国文艺评论》组文入选第七届“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

    《中国文艺评论》杂志此次入选,离不开广大文艺理论评论家、文艺评论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希望在今后的办刊工作中,继续得到大家的认可和支持!

    详情

  • 2024年《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征订启事

    本刊每期定价人民币25元,全年12期,1年起订,不跨年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