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专题策划
  • 典型形象创作探讨——以鲁迅小说理论和小说实践为例(刘琼)

    本文以鲁迅的典型创作理论和小说创作实践为对象,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提倡书写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这一思潮的发生、发展。只有把美学和社会思潮的变化与文学的变化联系起来,关于典型的研究和实践才有深度和意义。

    2021-09-25详情
  • 从典型图像到图像典型——论典型与图像(唐宏峰)

    典型理论是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中的重要内容。通常说来,典型指的是文学创作中的典型人物、典型形象和典型环境,即文学典型。不过本文想要提出的问题是,是否有一种典型图像或图像典型?进而思考是否图像形象本身基于视觉性语言可以内在地表现出表象与本质、特殊与一般的辩证统一的典型性,即图像典型?本文尝试通过近代中国的镜像图像来论证图像典型的可能性,并将这种图像典型的本质定位为一种内涵了社会结构的图式结构。

    2021-09-25详情
  • 敢于面对自己不懂的“生活” ——现实主义的文体哲学与典型论的哲学基础(周志强)

    现实主义的政治使命(文体政治学)与现实主义的真实再现(文体修辞学)存在着逻辑的裂痕,导致人们误把人民性的政治诉求和真实性的审美表达混为一谈。而从文体哲学角度来审视,这恰恰是现实主义内在悖论的症候。现实主义既是新现实的必然结果,只有在新的世界图像建立起来的时候,“现实”的新知识范式才能转换完成。“现实主义”不是诞生在有生活和对生活的模仿就有现实主义的时刻,而是诞生在“新现实”发生的时刻,即“机械的世界图像”确立的时刻。

    2021-09-22详情
  • “文艺评论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专题笔谈(王一川 张德祥 金浩 宗娅琮)

    2021年7月15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在京召开“文艺评论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本期刊发部分与会者发言,以飨读者。

    2021-09-06详情
  • “典型”与“形神”——中西文艺理论、美学关于艺术形象认识的差异性解析(李健)

    “典型”在西方有漫长的发展历史,是西方关于艺术形象的最高规范。亚里士多德、达•芬奇、歌德、黑格尔、别林斯基等人都从二元论的立场出发,认识到典型的形象特征是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个别性或一般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中国古代对艺术形象的认识是“形神”。形就是外形、外貌,神则是精神、气质。中国古人强调形象的创造既要写形又要写神,力争做到以形写神、传神写照。

    2021-08-10详情
  • 艺术文化学视野下的艺术典型二重性(郭必恒)

    典型理论引介到中国文艺界已历百年,其根已深扎在中国文艺沃土之中。无论是对于西方“原典”的释义,还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演绎,典型理论研究领域都涌现出了琳琅满目的丰富成果。“典型”已然成为中国化的文艺观念、文艺主张与文艺学说,在中国当代文艺理论方阵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新时代文艺在实践和理论层面都有新发展,典型理论在当代的新阐述与新演绎十分必要。

    2021-08-09详情
  • 典型建构论:从艺术形象到文化符号(李震 李牧泽)

    典型建构的结果是将艺术形象约定俗成为特定时空中为人们所共识、共用、共享的文化符号。当然,由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不同媒介,以及不同建构主体的复杂性和变异性,决定了典型建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建构的程度和效果也会呈现出多样性,包括某些建构行为的结果,可能是对原创艺术形象典型性的解构。在今天提出典型建构论,对现实主义文艺的开放化,对自觉建构已有典型形象,对创造更多新时代的典型形象,具有一定的学术和现实意义。

    2021-07-30详情
  • 全龄动画电影的当下困境与突围路径(陈海燕)

    全龄动画电影的核心在于“成人的内核,动画的包装”,在动画构设的奇幻世界中植入成人世界的严肃主题(话题),将单一的低龄化观众群体扩展到各个年龄阶层。当下我国全龄动画电影发展陷入困境,主要存在定位不明确、手法生硬、本土化程度不够、叙事风格模糊、讲故事能力欠缺等问题。为突破这一困境,动画电影需要明确全龄化定位,立足本土,展现中国气韵、中国精神,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借鉴以网络文学、短视频、网络游戏为代表的网络文艺,推动我国全龄动画电影走进蓬勃发展的新时代。

    2021-07-23详情
  • 作为事件的网络文艺与新文艺评论的再出发(胡疆锋)

    网络文艺的兴起和蓬勃发展,是当代文艺的重要事件。作为艺术事件,网络文艺值得关注的不仅包括审美形式、创作主体、受众数量和影响力的变化,还包括其创作方式、传播路径和评价体系等领域的系统性转换。文艺评论家要善于发现网络文艺的事件性,研究网络文艺的断裂性、生成性、创作的过程性、艺术的媒介性和未知的潜能,适应平台化、圈层化的评论趋势,也要敏锐地发现事件的可撤销性和非事件化的可能,充分发挥文艺评论的引领功能。

    2021-07-23详情
  • “在场”的言说:新媒体时代影视评论刍议(梁振华 何庆平)

    我国进入新媒体时代以来,影视评论发生质变,在评论主体、呈现形式和风格特征上都与传统影评截然不同。新型影评可以细分为微博影评、朋友圈影评、弹幕影评、评分式影评、公众号影评、短视频影评。透析“新影评”存在的权威瓦解、资本暗推、粉丝控评、情绪泛滥等现象,背后是市场与艺术、开放与封闭、自由与失控、感性与理性的辩证反思。

    2021-07-22详情
  • 新影评与“新书写”:类型、特征及其问题(黄钟军 程志)

    大众文化勃兴的市场格局和消费主义甚嚣尘上的电影浪潮,使得电影工业生产后端的重要一环——电影评论必须面对复杂的媒体环境与舆论生态,也随之诞生了形态各异的“新影评”,并因其评论主体、话语风格、传播机制各不相同而呈现出“一时代的风貌”。本文试图从媒体介质差异的角度出发,将“新影评”进行类型划分,并与传统影评比较,总结出其特征以及当前所存在的问题,然后再次呼吁,不管时代怎样变化,电影评论形态如何新潮迭起,“新影评”依旧要在捍卫语言的高贵、保持思想的纯洁、实现文化的传承基础上保有自身的独立、自信、专业和深刻。

    2021-07-22详情
  •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强大生命力的根本动因(李心峰)

    百年中国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历史发展表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三大代表性成果,无不是遵循马克思主义思想认识路线所结出的经典性理论成果。

    2021-07-07详情
  • 践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时代文艺观(罗怀臻)

    假如我们更加自觉地运用“三江汇流”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论与观念,更加自觉地以这种理论与观念去进行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那么,我们的文艺观就是科学的,审美观就是当代的,我们的创作和评论就有可能振动两翼,驱动双轮,抵达新时代文艺创作和评论的高峰。

    2021-07-07详情
  • 文艺观念的历史性创新(陆贵山)

    新文艺应当是表现“新的人物和新的世界”。这是对新文艺的性质、功能的新要求和新界定,是文艺观念的历史性创新。

    2021-07-07详情
  • 中国共产党与百年文艺理论批评(张炯)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回顾历史实践的经验,本着我们党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全面而深入地认识上述关系以及它们对发展文艺理论批评的重要性,应该是十分必要的。

    2021-07-07详情
  • 攸关文艺评论的两次政策调整(仲呈祥)

    历史进入新时期、新时代以来,笔者认为有两次党对文艺与政治、与经济关系的重要政策调整,对文艺评论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2021-07-07详情
  • 党领导文艺评论的历史启示(夏潮)

    回顾总结党领导文艺评论的历史进程和深刻启示,努力开创文艺评论工作和文艺事业新局面。

    2021-07-01详情
  • 数字时代文艺评论的媒介形态、社会治理与传播机制(张慧瑜)

    数字时代文艺评论的媒介形态发生了变化,从相对专业化、单向度的评论方式转向互动性、社交化的互联网模式,不仅出现了参与式评论、视频化评论、情绪化评论、粉丝型评论等新形态,而且带来粉丝经济、网络舆情等多重社会效应。本文一方面从媒介研究的角度分析数字时代文艺评论的类型,另一方面从社会治理的角度探究数字时代文艺评论所存在的问题。在数字时代,应该充分发挥数字媒介的主体赋权功能,形成良性的、社会参与的公共媒介空间。

    2021-06-10详情
  • 文艺评论形态的香港视角(何威)

    评论是一种总结,还是一种评价?对于不同受众,评论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文艺评论的意义是世界多元文化的传播及人类思想的传承。评论的“评”与“论”两者虽有互为因果的关系但并非全然互为附属,而是各有侧重。“因评而论”需尽可能的客观,但客观与否和评论者本身能否透彻理解作品息息相关;“因论而评”则需多些主观,论述不仅让读者了解有关这部作品的前因后果,也带来文艺作品的“附带第二生命”。艺术形式千变万化,但一切皆有结构可循,都有自己的内在逻辑。评论模式和艺术创作模式亦无两样,文艺评论本质也是一种文化艺术,它有着和文化艺术类似的特点,那就是同样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独特性。接受其独特性的见解才是判断文艺评论价值的基础。

    2021-06-09详情
  • 新文艺评论的事态、意态与情态(黄鸣奋)

    新文艺评论是适应新一轮信息革命而产生的范畴,在事态上由新媒体技术的突破引领,由“未来已来”的趋势定义;在意态上察觉人工智能的崛起,既意识到人机竞争的挑战,又致力于发挥人机协作的优势;在情态上不仅充当文艺幻想的解梦师,而且以警醒的态度扮演“奇点”敲钟人的角色。其要旨为关注新变,促进协变,警惕异变。

    2021-06-09详情